當父母也來一場期末考試......↑↑↑ 家長會上,老師突然宣佈:今天,家長們要和孩子完成一份一模一樣的期末試卷。 完成了答題的父母感觸良多。他們第一次瞭解到孩子學習有多不易,第一次以孩子的心態來了解他的成長...... 其實在一個家中,愛與理解,不正是最好的橋樑麼。 那個殺死母親的12歲男孩,打算回校上學了。 12月2號,就讀六年級的小康因為逃學曠課被老師通報。當晚母親陳女士批評他時,發現他不知什麼時候學會了抽煙。一怒之下,母親砸爛了兒子的手機。 小康轉身就進了廚房。他拿出一把菜刀,往母親身上砍了20多刀,母親當場死亡。 12月3號,男孩被逮捕;12月5號,在派出所待了兩天,因為沒有到負刑事責任的年紀,他被釋放了。 12月10號,小康的父親表示想讓孩子繼續讀書,引起家長集體抗議。 12月12號,當地教育局表示,會把他安排到無人認識的學校,繼續上學。 現在,他暫住在鎮裏的招待所裏,由學校安排的老師上門授課。 這就是一個殺人兇手重返社會的故事。 這件事情讓人恐懼的地方,不僅在於未成年人犯下命案可以不受任何懲罰,重返社會。 更在於,12歲的小康在殺了自己母親後表現出的冷血與殘忍,已經遠遠超越了一個孩子應有的心智範疇。 他是一個真正的殺人魔。 殺死母親之後,他表現得異常鎮定。不僅帶着剛滿2歲的弟弟睡了一晚,並接聽母親多個電話和微信,還佯裝母親的口氣,給班主任發信息請假。 當外公來找自己女兒時,他冷靜地撒了謊:媽媽出去了,沒在家。 當警察把他帶回案發現場瞭解情況時,他還在樓下笑,臉上沒有一點害怕的表情。 被審問時,他覺得自己錯了,但不是什麼大錯:我殺的不是別人,是我媽。 被問到:為什麼要殺你媽媽? 他不痛不癢地從嘴裏擠出四個字:“媽媽不好。”
是啊,他才12歲,連進少管所的年齡都夠不着。他還可以隱姓埋名,還可以重新開始。 像一顆炸彈,潛伏到你或我身邊。等着某一天,玉石俱焚。 到時候,我們又該來追責誰? 在這場悲劇中的所有人,都是悲劇的締造者。 小康對母親的恨,是打心底裏的恨。 小康是一位留守兒童,自小與爸媽聚少離多。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他,因為爺爺奶奶的溺愛,養成了嫉妒叛逆的性格。 兩年前母親懷上二胎回家,才真正與小康生活在一起。那時她發現小康已經長成了一個不良少年。 長期與孩子分離的她,一時間根本束手無策。於是她只能嚴厲地管教,經常狠狠地動手打他。 結果,就在孩子心裏埋下了仇恨的種子。 你很難去判定,她是不是一位稱職的媽媽。她在外打拼,只為讓孩子過上好日子;她嚴厲地管教孩子,只是想讓他重回正軌。 她付出了全部的愛,卻換來了孩子全部的恨。 這,正是天下父母的悲哀。 在知乎上有個熱門提問:“你們有沒有那麼一瞬間想殺了父母?” 你絕對想象不到,這個問題底下會出現怎樣可怖的景象。 有人説,他給父母計劃了無數種殘忍的死法; 有人説,他希望父親早點死掉,自己一滴眼淚都不會流; 有人説,他從6歲開始就計劃毒死父母了。 一字一句,都叫人無比寒心。 那些想殺死父母的孩子,比我們想象中多得多。上網一搜,殺父弒母的案例多不勝數。
這些被父母視為命根子的孩子,這些父母用盡精力、時間、金錢培養的孩子,竟然生活得這麼不快樂,竟然如此痛恨父母、詛咒父母,甚至乎,要將他們殺死。 管得太多被人殺,管得太少遭人恨。當爹媽,怎麼就這麼難? 其實為人父母,本就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。 對一個家庭來説,父母是根孩子是果。 果實出了問題,多半是根也有問題;問題根源,就在家庭教育。 我看到過一句話: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永遠只有兩種。第一是棍棒,第二是棒棒糖。 要麼狠狠地寵,要麼狠狠地打。 知乎上,有位女老師原本在城裏教書,後來被安排去鄉鎮學校支教一年。 她發現,溺愛與放縱在這兒形成了兩種極端,狠狠地撕扯着孩子們。 有個一年級的小孩,每次考試只能考二三十分,上課搗亂,欺負同學…… 有一次他把同桌女孩打得頭破血流,老師生氣地把他叫到辦公室罰站,還叫來了家長。 沒想到他媽媽一出現,就劈頭蓋臉地罵老師:“雖然孩子犯了錯,但你也不能罰他站啊!他才多大啊,你怎麼這麼狠心!” 沒一會兒,他爸來了。他爸倒是向老師問了一下情況,然後整張臉扭曲起來,抄起掃帚就打: “叫你不聽話!叫你不聽話!” 被打時,孩子一動不動,顯然已經習慣了。 對此女老師只能感嘆:你能説他們是不愛孩子嗎?不,他們就是太愛孩子了。 因為愛孩子,所以對他予取予求;因為愛孩子,所以恨他不成鋼。他們用盡了一切辦法對孩子好,孩子卻偏偏感受不到。 其實父母們都很努力。只是,努力錯了方向。 他們表達愛的方式,只有拳腳,或者糖果。 在談到對父母的感情時,一位網友説道:“我可以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很多...包括他們的嚴厲,他們的縱容,他們的恨鐵不成鋼......唯獨,感受不到愛。如果某一天父母親口對我説我愛你,我會覺得很不可思議。” “少女綁架母親致死”一案裏,16歲的陳欣然就是最極端的例子。 陳欣然與父母的關係一直比較疏離,進入叛逆期後更是如此。在陳欣然的記憶裏,父親經常打她,對她處處干涉;母親為人温和,對她無限放任。 因為與父母爭吵頻繁,陳欣然在寒假中選擇了離家出走。沒過多久,就被父親抓進了一所治療“青少年心理障礙”的封閉學校。在學校經歷100天的軍事訓練後,她對父母的怨恨更深。 回來後,她與父親大吵一架,把父親氣進醫院;隨後將母親綁架,捆綁於一間小房子裏,六七天不給吃喝。 最後,母親李梅呼吸循環衰竭死亡。 青春期正是一個孩子轉變最大的時期,很多矛盾都會在這一時期集中爆發。而此前陳欣然從父母身上感受到的隔閡與疏離,正在此時慢慢轉變成了仇恨。 所有的仇恨,都來自於愛的缺失。 對孩子最好的家教,不是寵,不是罵。 而是愛。 愛是一個家庭中,永恆的教育。 愛可以柔化人心中的一切黑暗,再頑劣的心病,都在它面前無所遁形。讓一個孩子感受到愛,就是讓他有了依靠,有了朋友,有了家。 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,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精彩。 愛一個孩子,你可以深沉,但不能隱藏。比如:
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,你可以寬嚴相兼,剛柔並濟。要給與愛,更要給與尊重。 為人父母,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。但有些責任,也只能父母來扛。畢竟你揹負的,是孩子的一整個人生。 願天下孩子,都能在愛的環境中茁壯成長;願天下父母,都能被子女温柔以待,不負愛與期望。 |
|